2009年7月9日星期四

失聰的貝多芬


竭力為善,愛自由甚於一切,即使為了王位,也不要忘記真理。—— 貝多芬(1792年手記)
路德維希楔凡楊貝多芬 (1770-1827) 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稱為 樂聖

貝多芬對我來說是一個極度陌生的人可是我愛他雖然他的藝術給予了Beethoven這個名字背后集合的一种永生,但這個人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卻真實地承受了無盡的病苦
貝多芬的作品時常給人以建筑的庄嚴美,而在肢体感很強的鋼琴作品里,特別是慢樂章中,那种凝望教堂尖頂的視覺渴望被聲音詮釋得如此到位。這种結构美給人的安逸讓人動容,似乎是出自于一個建筑師之手,但他并未明确表示過對建筑的迷戀。這也絕不是巧合,因為他具有的這种創造個性讓他与建筑的美感形成了吻合。貝多芬的習慣是主旋律要簡練,并且要有一個穩固的和諧變奏,而且隨著這种理念的成熟,在從主旋律產生到發展、到走入另一個領域、再到回歸,這一切都似乎有著固定的變奏次數(以及重复次數)。而盡管這些都是秩序化的旋律,卻又因為配上了他的真摯,所以就沒有喪失它的韻律美。建筑是凝固的藝術,但貝多芬的音樂卻為我展現了建筑上物理線條的流動,也正是由于他的慢樂章讓音樂与慢鏡頭形成了通感,讓凝固与流動在時間的藝術上成為可以互相溝通的語言。
 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晚年失聰;他從1796年26歲時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但直到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

他的故事我總是很好奇總是百讀不厭
失聰的貝多芬 "失聰的貝多芬飽嘗了失聰的辛酸"對於我來說那是命運一種最無情的嘲弄多麼的可笑"當他真切地感覺到自己的耳朵越來越聾時,他幾乎絕望了。當他真切地感覺到自己的耳朵越來越聾時,他幾乎絕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對一個音樂家來說,還有比聽不見他喜歡聽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聲音更不幸的事情嗎!起初,只有威格勒醫生和斯蒂芬.馮.勃羅伊寧等幾個老朋友知道他的不幸。他放棄到各王宮去聽他如此喜愛的歡快的音樂會,他怕人們注意到他的耳聾,以為一個聽不見聲音的音樂家是寫不出好作品來的。當他真切地感覺到自己的耳朵越來越聾時,他幾乎絕望了﹐一時間他竟想到了自殺..."我似乎能想像到他那種很絕望的境遇就連一個平凡不過的人類一旦知道自己要失聰了也會瞬間的崩潰的天竟然賜給他不同凡響的音樂的才能﹐卻奪取了他可以聆聽世界的機會可是他沒有放棄他沒有向命運低頭反而在他完全失聰的歲月里,譜寫出的樂章超出了他早期作品的水準帶給世界更好聽的音樂"在他看來,音樂不僅是用迷人的聲音安排各種主題或音型,它也是表現最深刻的思想的一種語言在耳聾的時候創作音樂並沒有別的音樂家那麼難。而失去听覺的直觀后,他在藝術哲學層面的功力也就恰好以更直接的方式在音樂中展現出來,而這時他音樂的外表美也恰好地證明了這些哲學層面探索的成功..."對於他的嘔心瀝血的作品留下了許多的呼聲和掌聲而作曲家本人因為耳聾,已經聽不到任何歡呼聲和掌聲
他1827年在維也納去逝,終年57歲。
貝多芬於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辭世;死時沒有一個親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時卻形成了群眾性的一個浪潮,所有的學校全部停課表示哀悼,有兩萬群眾護送著他的棺樞,他的墓碑上銘刻著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採(1791-1872)的題詞:"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你的並不是志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一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没有评论: